室內擺放因為空氣濕度不足,顏色漸漸褪去。
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確認家中的濕氣與光線環境,
優先挑選喜歡相應環境的植物,
再挑喜歡的植物外型,
依循這樣的流程會讓你栽培更有成就感。
空氣濕度是室內種植植物的關鍵,
特別是開冷氣、風大或者是植物少的地方,都會漸漸導致植物發生問題。
很多人把空氣濕度簡稱為『濕度』,進而誤會成土壤介質中的濕度因而導致許多溝通問題。
空氣濕度≠介質濕度
以下我們將會以濕氣作為主要的名詞,嚴格一點在園藝上依然以空氣濕度稱之。
濕氣不拘:對於空氣濕度容忍程度度高,單獨擺放幾個月沒有問題。
ex. 開運系列植物,粗肋草,大戟,虎尾蘭
濕氣50~75%:單獨擺放短期不會有傷害,通常葉面油亮,有較厚的蠟質角質層。
ex. 鳳眉竹芋,白斑椒草,黃椰子,袖珍椰子,吊蘭,阿波羅千年木
濕氣80~100%:要很高的空氣濕度才會生長良好,原生在穩定的雨林底層。
ex. 生態缸系列植物,部分的秋海棠與竹芋
植物群聚擺放,植物6~10盆放在一起,濕氣會大大的上升,可以讓環境趨於穩定,營造一個穩定的微氣候,比單獨散置好許多呦。
不論如何,都建議大家選購一台200~500元之間的溫濕度紀錄器,
他是栽培技巧上快速進步的利器,好讓你在求解時找到真正的環境問題。
右圖,濕氣顯示為47%絕對是一個警訊,
在葉子顏色變濁、葉緣尚未焦枯前,就需要立刻調整。
1.植物色澤莫藍迪化(變淡變濁)
2.葉緣焦枯
3.由焦枯傷口導致病害
把植物放置於濕氣50~75%的位置,完全不營造環境,
不同的植物忍受程度會因為平時喜歡的位置有所不同,
只要不適合植物狀況皆會漸漸變差。
喜歡高濕氣80%~100%的植物,一週內就會顯現問題,甚至出現葉片下垂的狀況;
喜歡中高濕氣75~85%的植物,需要兩週至一個月才會發生狀況。
光線不像空氣濕度那麼容易偵測,也有光質有效性的問題。
簡易可以將光線區分為全日照、半日照、與散射光。
實際情況又會受到與窗邊距離、不同季節、房屋方位所影響,
居家中可以簡易使用手機APP進行檢測 ex. 光度計Pro與LUX Light Meter FREE。
大自然全日照約為100000 Lux;散射光為10000~40000Lux
APP測得的Lux單位並非最好,僅能用來參考。學術上常用光合作用有效輻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(PAR)測另一個更精準的單位。
散射光,是指不被太陽直曬可以舒適看書的位置。
散射光區分得更加詳細,便於判斷收到植物後應該放在家中的哪一個位置。
強散射光:假若你靠在窗邊念書,可坐一陣子會感覺熱且流汗;甚至隔著玻璃會被陽光照射到一陣子。
弱散射光:直接看書稍嫌昏暗,閱讀半小時眼睛會微累微痠的位置。
又或者書桌、辦公桌上有一般明亮檯燈距離的30公分的光源,雖然植物離燈源很近,但一般檯燈瓦數不高,光質不全然為質物所需,能夠提供有效的光源依然屬於弱散射光。
依據簡單的光線分類,讓大家初步有概念;
再透過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況,有沒有徒長?有沒有曬傷?
邊種植邊觀察就會越來越準確,對自己的環境就會更瞭解。
收到植物先拍個照,
好比對到底有沒有徒長(莖與葉柄拉長以尋求光源)
或曬傷(植物局部黃化甚至焦枯)
同一扇窗依據距離可以營造三種光線等級,
最強光為1️⃣強散射光;次之2️⃣為凳子上的中散射光;3️⃣為最陰暗的位置。
根據植物的表現來調整擺放位置,可以讓植物保持更好的狀態。
若整體窗邊光源不足,則三個位置都會是弱散射光,仍然需要透過實際環境來判斷。
植物擺放在1️⃣若發現會曬傷,就移動到2️⃣的位置養看看,逐步調整。
若擺放在3️⃣太暗,則移動位置至2️⃣,觀察是否徒長狀況會減緩。